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妙不可言维摩诘的不语,像ldquo
妙不可言维摩诘的不语,像ldquo
禅师们回答问题时,往往大生呼喝而不作合理的答复。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如果这些言语可以理解,那么我们知道总能够发现一条线索去了解它的意义,但是,如果别人给我们不甚明白的表示,我们就毫不知道如何去应付,除非我们已经有了某种知识,例如我在这里尽力想要给予读者们的。
在所有惯于使用呼喝方法的禅师中,最有名的两个是云门和临济,前者善于用“棒”,而后者则善于用“喝”。
临济把“喝”分为四种。第一种喝,据他的说法,好像金刚王宝剑;第二种喝好像蹲在地上的金毛狮子;第三种喝好像是探竿影草;第四种喝根本不作一喝用。
有一次,临济问他的学生洛浦(洛浦山元安禅师):“一个人用棒,一个人用喝,你认为哪一种方法较近于道?”洛浦回答说:“没有一种方法较近于道!”临济又问他:“那么,什么是最近于道的呢?”洛浦大声回答说:“喝!”于是临济便打他。
挥棒是德山最喜欢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是与临济用喝的方法对立的;但是,这里临济用棒,而后者的特色,在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下,为他的学生济浦所接受。
虽然我不想在这里彻底讨论这个题目,但是,除了上述七种标题下所表示的“巧妙方便”之外,我还想指出一些更“方便”的方法。
其中的一种是“不语”。当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什么是非二法对待之说时,维摩诘没有说一句话,后来,有一位禅师说他的不语好像“雷声一样地使人震耳欲聋”。
一个和尚请芭蕉慧清禅师不用任何中间概念而告诉他什么是“本来面目”,芭蕉坐着不动,一语不发。当别人问资福如宝禅师什么是应机之句时,资福不发一言,只保持缄默。
杭州文喜禅师是仰山的弟子,有一个和尚问他:“什么是自我?”他也一语不发。这和尚不知道文喜是什么意思,再问他一次,于是文喜回答说:“当天空起云时,月亮无光了。”
一个和尚问曹山本寂禅师:“无言如何显?”曹山回答说:“莫向这里显。”和尚又问:“向什么处显?”曹山回答说:“昨夜三更,床头失却三文钱。”
有时,禅师们在回答问题或上讲坛时,静坐“良久”。这里所谓“良久”往往并不只是表示时间的消逝。
在下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点:一个和尚跑到首山那里问他:“能否为我奏无弦琴?”首山静默了好一会以后说:“你听见了吗?”这和尚回答说:“没有听见。”首山便说:“你为什么不大声一点问?”
一个和尚问保福从展禅师:“欲识无生路,应须识本源。如何是本源呢?”过了好一会,从展问侍者:“刚才那和尚问什么?”当那和尚重提这个问题时,保福从展便赶他出去,并大声说:“我又没有聋!”
点击阅读|重复,给求道者一个自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