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中国画到底是画出来还是写出来的,浅述中国

中国画到底是画出来还是写出来的,浅述中国



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这是个很大很宽泛的话题,从来关于艺术的话题都是最难讲最难获得极大多数人认同的,而关于艺术理论法一些争议却从未停止过。艺术,看似离我们那么近,又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这种现象也是情理之中,谁让真正懂艺术的人就那么少得可怜的一小点呢。当然,小编我也不能算懂,就一尘世间迷途小书童,误打误撞接触到艺术这行当,不经意间就是十数载,文中分享的也只能算是个人多年学习心得吧。

任何一个画种,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无论是来自民间的还是来自殿堂的,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属性和演变规律。中国画当然也不例外,和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非常具有独特的绘画技巧和绘画特征,其骨子里更是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因子。

弦外之音,说的是琴弦弹奏出来的五音之外,你还能听出其他的道道吗,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乐府诗《琵琶行》,讲的就是一个弦外之音的故事,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听个琵琶,还听得眼泪哗哗流,怕要是放到现在,早就是五魁首,六六顺,KTV里的吆五喝六的震耳欲聋了,为啥,这就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所以现在看一些当代玩水墨的所谓画家的画,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前中国画的主流思想也大抵如是,讲求一个画外之意,就是说从画面客观呈现出来的的构图和笔墨,你能感受到笔墨之外的一些比较主观的意象吗,比如看范宽的《溪山行旅》,你可能感受到其山之崔巍雄壮,气势磅礴;看李唐的《万壑松风》,你可能听到群山之间,溪流潺潺,松风阵阵;观马远《踏歌图》,可曾体会到“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诗情画意。当然,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意象,比如最为极大多数玩书画的津津乐道,厚着脸皮也爱讲的“逸气”。凡事追本溯源,得讲个事实依据。下面咱们先来看看这个“逸气”是怎么来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马远《踏歌图》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说来估计大家都不陌生。“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作为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绘画理论著述,该书除对27位画家分品以鉴评外,其序中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应该就是品评中国画专属词“气韵”的最早出处,此后的一千几百年里,气韵”二字的意义在书画这一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认同和植入。

还有就是“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指的是力量、笔力。总结多家关于骨法用笔的论述,包括现在的一些人常说的线条的力度质量等,当属骨法用笔范畴,说白了也就是以书法的笔法如画,书法好了,线条才会好,线条好了就叫有骨法。

谢赫之后的三百多年里,中国绘画理论一如唐朝的盛世一样,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该书亦被誉为中国画史中的《史记》,由此可见其在中国画史中难以撼动的地位。该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是鉴识收藏,书画品评,还是绘画技法的阐述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纵观该书不难发现,张彦远的艺术观点主要有几项特征,他在肯定谢赫等人关于绘画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功能以外,更重视绘画本身的意义。张彦远强调绘画需要天才,反对呆板的死画,他强调绘画技巧的根本在于立意和用笔。他还强调绘画艺术的文化品味,特别看重画家的人格,他最早提出绘画是有教养、有学问、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另外还补充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来看看张彦远的原话吧: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就是最早的书画同体说。后世所有的书画同源论无一不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

古人将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吴冠中先生认为:“逸品中的‘逸’放逸也。其含义当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迁就世俗,一味强调个性,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逸品,必须摆脱一切客观厉害的约束才能产生,这正吻合了艺术诞生的科学规律。”个人比较倾向这一理解阐述。下面我们看看逸品代表元代画家倪瓒怎么说的。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说得很直白,意思是我这个人吧,也是比较喜欢画画竹子的,不过我画的竹从不在乎像与不像,不在乎竹子的结构特征,只是抒发胸中的逸气罢了,所以人家常误认为是芦呀麻呀什么的,我又不能辩解这如何如何就是竹,这有啥办法呢,你呢,你觉得我画的是什么呢?和苏轼一样,明明画竹画得不咋的,这辩解还真是无懈可击,你说画得不好吧,人家说你俗气,不懂,你说画得好吧,可又看不出好在哪里,实在又有点罔顾事实,哎,只能说,有文化真可怕,要画画,更得有文化呀。

在《答张藻仲书》中写道:“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近迂游偶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讵可责夺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这就是倪瓒“逸笔”的出处。

从苏轼到倪瓒,都是地地道道的文人,特别是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在整个文化圈有着极高的话语权,但凡说点什么,大都被当作金科玉律。他们二人都不是以画画为生计,画画只是作为其日常生活的消遣,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存在。单就元四家来说倪瓒的绘画技能和理论远不如其他三家,书法远不如宋四家,但倪瓒奇就奇在这个人本身,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落窠臼,不走寻常路,可谓是风骨奇特,千年难遇之奇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画不可学倪瓒,不是他的画不好,而是他的画本来就不是以形迹的描摹见长,聊写胸中逸气,也就是画为心中逸气之抒发,一种纯粹的精神延伸。所谓画如其人,倪瓒的画无疑是最好的代表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数百年来,学倪瓒之人不少,而真正学成的几乎一个也没有。尽管如此,依然不影响倪瓒其绘画理念数百年来对书画界的改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为稀缺,所以可贵。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对倪瓒崇拜的原因吧。特别是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浮躁拜金的社会,倪瓒其独特的个人精神和人格魅力愈加可贵。

随着宋朝的急剧衰落,以李唐,刘松年等为代表的宫廷画也随之而衰落,宋画的辉煌亦随之褪去昔日的荣耀。历史兴亡更迭,天才画家宋徽宗也难以撼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随着元朝入主中原,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统治者的主流文化,在南北美术交流碰撞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至此,文人画滥觞。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至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绘画题材到绘画理论,绘画技法都臻于成熟。

写到这里才发现要写完估计得个三天三夜,题材太过宏大,往粗略了写吧又太过敷衍,还是就此打住,改日再续吧,有感兴趣的不妨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kcc.com/lzby/14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