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的作用与影响

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的作用与影响



编辑推荐语

中风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丁元庆教授从事中风临证与理论研究30多年,在既往发表中风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基础上,结合血脉理论、营卫理论等,对该病的渊源、病因、发病及辨治有了更深入研究。本期对《内经》构建的中风病机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再挖掘,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摘要]通过对《内经》诸厥、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痱、瘖痱等病证的分析,认为《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逐一分析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瘖痱、不仁等病证及其病机,认为这些病证与中风类似,是后世研究中风的临床基础与理论借鉴。其次,梳理上述病证发病特征、病因与病机规律。诸厥与仆击以急暴发病、昏不知人为共性,病机责在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仆击、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等发病急暴,病责在风,损在营卫。第三,当代中风病机理论主要涉及阴阳失调、脏腑损伤、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营卫逆调、血脉损伤、累及脑髓神机等,基本可以表述中风不同时间、不同病证的不同层次病机变化,其理论本源在《内经》。基于《内经》相关论述,从阴阳、脏腑、气血、营卫、经脉、官窍、肢体运动感觉等层面认识与研究中风病机损害,方可构建完整的中风病机体系。自古至今,中风一直是人类的重大疾病。《内经》无“中风”之名,但对《内经》所载与中风临床表现相似病证及其病机的分析阐发,是构建中风病机理论较早的临床依据与立论根基。迄今为止,《内经》理论及相关论述仍然有效指导着中风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可以说《内经》对中风临床与病机理论构建影响深远。1记载中风类似病证,阐述病因病机1.1诸厥及病机

猝然发病,昏不知人,是厥的共同特点。《内经》将猝病神昏者名之曰厥,常见暴厥、煎厥、大厥、薄厥、仆击等。

1.1.1诸厥1.1.1.1暴厥突然发病,意识障碍,不能与人交流,是为暴厥。《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此外,《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此暴厥伴有耳聋,病责体内阳气猝然闭塞,气壅不散,清窍蒙覆,神明失用。1.1.1.2煎厥阳气失常,猝然上壅,阻塞清窍,以致神机失常。《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煎厥由大怒以致阳气上冒,清窍被蒙,诸窍失用,神明不彰。1.1.1.3大厥厥者,神昏不知与人言。大者,太、甚之谓。厥之甚者,或一蹶不振而亡,故名大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大厥发病责在气血逆乱,清窍壅塞,神机蒙蔽。其发病及预后与气机是否平复相关,故又曰:“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反则死”。这一论述为当代临床急性卒中之取栓、溶栓等治疗方法与疗效的阐释提供理论支持。1.1.1.4薄厥怒伤气机,气逆血壅,猝发不知人,名曰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文中提到“薄厥”“偏枯”,阳气因大怒而逆上,血随气逆,壅塞清窍,蒙蔽元神,发为薄厥。若将猝然大怒而发病则见昏不知人与偏枯合看,恰似中风中脏腑。1.1.1.5仆击猝然跌倒,名曰仆击。仆击倒地,或神昏,或无神昏。仆击又作“击仆”。其特征是中于风邪,猝倒偏枯。《灵枢·九宫八风》曰:“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仆击未必尽属中风,但其中应包括中风。《医学纲目》曰:“其猝然仆倒,经成为卒中风是也。”

《内经》作者已经认识到仆击、偏枯等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对此,《中风斠诠》曰:“以富贵家肥甘太多,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但有物击者,然则声色酒醴,断丧真元,皆在其中,病由内因,最为明显。”膏粱厚味与肥胖、偏枯、仆击发病相关,后世所谓“肥人多中风”,与当代认识近乎一致。

1.1.2厥病病机1.1.2.1发病急暴,其责在风,其本在气暴病多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内经》言风有天地之风与人体之风,后世分外风内风。天地间流动之气即外风;病起于内,则为内风,责在阴阳失调,气机逆乱。1.1.2.2阳气逆乱,内风动越六淫侵袭,扰乱阳气,壅滞清窍,犹今之外风病。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神机失常则为内风病。内风起于人身阳气变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无论外风内风,皆取天地间风气流动疾速,致病迅烈之象。故《内经》用“暴”“逆”表述气病化风。动者为气,致病为风。在天动则为疾风,人身之气“暴”“逆”则为内风。《灵枢·九宫八风》曰:“偏中于风邪,则为击仆、偏枯矣。”1.2肢体功能障碍

《内经》记载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与半身不遂相当。

1.2.1偏枯身偏不用谓之偏枯,伴或不伴偏身感觉障碍及语言异常。《灵枢·热病》说:“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医经溯洄集》曰:“偏枯者,半身不随。”半身不遂临证最常见于中风。1.2.1.1脏腑受损,五体失荣四肢为诸阳之本,筋骨肌肉血脉为五脏之体。三阴三阳涵盖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精气阴阳亏虚,四肢百骸失养,则发偏枯不用。《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1.2.1.2风邪伤人,导致偏枯偏枯是《内经》记载的常见风病。《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偏枯其病责风。1.2.1.3营卫亏虚,卫外不固极易招致外邪侵袭《灵枢·刺节真邪》说:“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阐明营卫虚损招致外邪内侵引发偏枯,确立外风致中病机理论。营卫固护肌表,控制汗液,抵御外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阴阳失调,营亏卫伐,腠理不固,偏身汗出,风邪入中。

明确正虚邪中发病观。脏腑亏虚、营卫失和与风气伤人是中风发病的两方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内经》奠定的发病学原理,基于此,无论外风内风病本一理。同时,暴厥、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病机大致责在阳气暴张,气机逆乱,气血失和,惟病因各异。阳气暴张、营卫失和、脏腑失常构成偏枯等发病不同病机层次,病位有别,其病各异,由此得到的启示:认识中风病机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而应全面分析,整体认识,整体与局部互参、远期与近期并重。

1.2.2偏风偏风指风邪偏中身之一侧而引发的病证。因偏中一侧,故名偏风。《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王冰注:“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诸病源候论》:“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偏风强调风邪中于偏身,以偏身失用为主症。《圣济总录》谓:“偏风手足一边不遂,心神恍惚,不知人,舌强不能言”“偏风半身不遂”,旨在强调正虚邪入,风邪偏中。1.2.3身偏不用犹言半身不遂,亦称偏枯,见于《灵枢·热病》。半身不遂伴有疼痛,与丘脑损伤的临床表现类似。1.2.4不用肢体之“用”要在运动。不用则是肢体运动功能受损,甚或丧失。《素问·太阴阳明论》:“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犹言“不遂”“不遂其用”。

脾主肌肉四肢,为运动之本。脾胃、营卫、气血、经脉与肌肉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生理结构,对研究中风正虚邪中、营卫失和、气虚血瘀具有指导作用。脾胃损伤,营卫化源不充,四肢肌肉失养,因而不用。可用以阐述中风肢体失用等病机。

1.2.5不仁感觉障碍或感觉缺失是为不仁。病机包括感受外邪与营卫损伤。1.2.5.1感受外邪是主要病因邪痹营卫,肌肤失养。《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1.2.5.2营卫失常是不仁的主要病机不仁通常指感觉障碍。脏腑营卫与肢体运动、感觉密不可分。卫气失常则皮肤分肉腠理失和以致感觉异常。《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1.2.5.3病久入络,病位深化经络不得畅通,营卫运行失和,以致不仁。《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不仁也可指指肌肉功能障碍,即运动障碍。《素问·痿论》曰:“脾气热……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肌肉不仁即肌肉失去运动功能。

1.2.6痱与瘖痱1.2.6.1痱痱指四肢无力,身体不痛,无明显的认知及语言障碍,严重者可影响语言功能。《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1.2.6.2瘖痱舌不能言者曰瘖,足不能用者曰痱。《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痱、瘖痱与脑干、后组颅神经损害或相关肌肉病变之临床表现类似。痱、瘖痱既可单独发病,也可能是急性中风的特殊类型。因后循环缺血或出血而表现为痱、瘖痱,称为“中风风痱”。1.3识证从风1.3.1起病急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俱为急性起病,是谓“暴”。外感责风,内伤多责阳气失常。1.3.2阳气暴张致病暴病气逆,责在阳气亢盛,气机逆乱。《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据此《临证指南医案》曰:“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揭示内风病机。

《内经》奠定了阴阳失调、阳气失常、气机逆乱以致阳化风动的内风病机理论基础。

1.3.3风病分外感内伤1.3.3.1外风责之风挟六淫致病《内经》明确提出“偏枯”“偏风”“不用”“不仁”“痱”等发病责在外风邪气。此时,风邪指代六淫。1.3.3.2内风责肝百病皆生于气,气病则化风。《临证指南医案》强调内风变动责在阳气。就脏腑特性而言,与肝最为密切。《医学衷中参西录》:“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张氏医通》:“诸变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云皆属于风。”《内经》论风病原本无外风内风之分,统名曰风,后世逐渐分化成外感、内伤病机理论。2卒中偏痹的提出与考量2.1卒中偏痹出处

“卒中偏痹”首见于《素问·本病论(遗篇)》。经文以讨论运气失常为前提,提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损鸣乱,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首次提出“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2.2“卒中”释义

此处“卒中”可作两解,一是形容“偏痹”猝发,二是用“卒中”作病名,其症状是“偏痹,手足不仁”。从“偏痹,手足不仁”表现可知,应是中风类似病证。本病起于运气失常,发病以温疫为前提,或属外感,相当于今之感染性脑血管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此外,通常认为遗篇是后世补充,而非《内经》原文。卒中与“偏痹,手足不仁”关联,则与今之“卒中”其本意并无差别。

2.3卒中的意义

对研究卒中而言,是否为《内经》原文已不重要。其意义是“卒中”病名的出现与含义。此后在《丹溪心法》《金匮翼》等医籍论述中风皆有“卒中”病名,证明“卒中”亦为中风之病名,如此则今之“卒中”当以《内经》遗篇为源,其所指相同。

未完待续

“3其他病证”等内容请见下期。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4期责任编辑:胡春雨

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kcc.com/lzby/12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