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南京聋校女孩
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南京聋校女孩
日前,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首母女合诵的《将进酒》让观众感动落泪。铿锵有力的诵读,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大家记住了一个特殊的女孩——王逸玘,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
王逸玘一出生就伴有听力障碍,一岁多时被确诊为神经性耳聋。为了教她说话,妈妈徐凌克用古诗词培养她的节奏感。学古诗词前,妈妈先领着王逸玘学习拼音,“有时一个音她七天就学会了,有时要一个月才会。还有一个音最艰难,她用了整整12年才学会,那就是‘g’。”徐凌克说,发“g”音要用舌根发力,王逸玘发不了。于是,妈妈让她嘴里含着水,仰头,以此锻炼舌根的力量。但王逸玘往往一会儿工夫就把水咽下去了,还曾呛到气管,一直咳嗽。
快上九年级时,有一天,王逸玘突然把“g”很轻地发出来了。妈妈兴奋地对她说:“对,王逸玘,就这么发!”又练习了几遍,王逸玘的发音一次比一次准确。妈妈赶紧带着她来到外公面前,当她清晰地说出“外公,我来了”时,大家都激动不已。
在得知自己被《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选上时,王逸玘特别激动。经过努力准备,王逸玘在节目现场告诉大家,李白的《将进酒》是她最爱的一首诗,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是她最喜欢的一句词。王逸玘认为,虽然生来特殊,但要活出自己的风采。“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样可以有出息!”她说自己的梦想是毕业后当个老师,“去教和我一样比较特殊的学生,鼓励他们拥抱光明灿烂的未来。”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王逸玘给我们的感觉是表现力特别强,一点不怯场,落落大方。”徐青青介绍,因为第一印象特别好,刚入校时,大家选了王逸玘做班长。在后来学校组织的古诗词大会上,大家又发现,她在这方面有厚实的积累和很高的悟性,“每次班级领读,我都让她上台。她喜欢古诗词,也很乐意表现自己。”
据了解,南京市聋人学校历来重视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对学生的教育与熏陶。该校校长陈源清介绍,学校不仅编写了《诵诗习字》读本,引导学生学习十首手语歌、百首古诗词、千个成语,还利用朗读节、手语节等时间节点,举办特色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古诗词学习基地,专门引入反映南京城市面貌的古诗词,并让学生用朗诵和手语等多种方式呈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潘玉娇通讯员沙渺李澄)
作者:潘玉娇沙渺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