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症状 > 一篇蹩脚文,选入课本后
一篇蹩脚文,选入课本后
-点击上方“中华读书报”可以订阅-
很偶然的,我看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唯一的听众》。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学小提琴的青少年“我”拉得极难听,不敢在家里拉,就找了楼区后面小山上去练。忽然发现树林里坐着一位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说:“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请继续吧。”这样“我”就每天在林子里,面对这位“唯一的听众”独自练琴,直到有一天练得可以登台演出了,才从妹妹口中得知这位老人其实并不聋,而且还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文章显然是想赞扬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德,但我认为写得实在很不高明。试想,老太太既然自称耳聋,“我”也一直认为她是聋人,那么就只能说她是“唯一的观众”,怎么能称“唯一的听众”呢?特别是,作为一位音乐教授,居然能长期忍受“像是锯桌腿的声音”,而从不对“我”略作指导,简直不可理解!比方说吧,鄙人是个中文教授,如果每天冷眼旁观一位孩子在面前写错别字而装聋作哑,一声不吭,那算是什么高尚的师德呢?
我想不通,这样一篇文章居然会被不知是谁的权威人士看中,在近十几年间已收入了多种小学语文课本。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本”六年级上的第3组第11课,就是这篇。此外,它还成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3单元第6课、西师大版六年级下第2单元第6课、冀教社版五年级上第4单元第17课、沪教社版五年级下第6单元第28课、北京版六年级下第2单元第4课的课文;还有教科版五年级上和鲁教版四年级下等教科书,则是选为“选读课文”。我还忽然发现,同一题目的这篇课文,在各种课本上,其文字、标点居然颇有差异,看得出这是不断地有人在修改润色。既然如此,也说明这篇文章在文字上也不怎么样。若是精彩名文,岂需经常修改?
那么这是谁写的呢?这些教科书上或是不予说明,或是印着作者“落雪”。“落雪”是谁呢?课本上又不说了。那么,那种专门给教师看的教学参考书上有没有说明呢?不知道。于是我只能在互联网上查检,不料竟惊讶地发现有关这篇《唯一的听众》的分析文章、教案设计、授课记录、读后感、练习题及其解答,还有关于它的作者的介绍等等,铺天盖地,有数百篇之多!很多文章千口一词地都说“落雪”就是“五四”时代老作家郑振铎,还详细地介绍了郑振铎的生平。连“中国教育出版网”等官方网站也是如此。如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网站上,就赫然刊登着论文《解读与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