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诊断 > 特教史话丨造福同病1龚宝荣中国聋人

特教史话丨造福同病1龚宝荣中国聋人



道存不语,听于无声。

聋于耳而不聋于心,哑于口而不哑于手。

龚宝荣

龚宝荣,又名龚亚,号默识道人,浙江余杭人,从小先天失聪,但聪慧无比。年5月19日出生,年4月23日去世,享年65岁。年创办杭州吴山聋哑学校,直到年,该校历经战乱饱受炮火九死一生,但从未停止。他一生最宝贵的25年是与这所聋校相依为命的,甚至这所聋校超过了他的生命。可惜,龚宝荣先生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劳动教养,饱经屈辱与磨难,不幸于年早早去世。

▲龚宝荣先生与吴山聋哑学校图

?以造福家乡为己任,舍小顾大

龚宝荣母亲翁慧芬知书达理,是佛教徒,思想较开明,在龚宝荣父亲不幸病逝后,她独自撑起全家。年听说杭州城里办有惠爱聋哑学校,便毅然将13岁的龚宝荣送到该校学习。在学习期间,龚宝荣表现了在绘画上的天赋,母亲便将他送去学画。16岁后更是让他独自在上海打拼。这时,龚宝荣遇到了一位影响了他终生的大人物,王一亭。

王一亭,浙江吴兴人,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民族实业家、慈善家,辛亥革命的忠实支持者与参与者,著名的海派画家。他常说,一己之容,不若与人共荣,推之远大,要与社会国家共享共荣。民生憔悴若此,当以为善为职志矣。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一亭在了解了龚宝荣书画学习情况与家庭情况后,专门约见了龚宝荣。本以为是受到提携,不想通过笔谈,王一亭劝他返回杭州创办聋哑学校,造福更多家乡同病,在王一亭看来,当时众多聋哑人生活艰辛,龚宝荣作为聋人,家教良好,笔墨兼通,他如果能回省创办聋校,远较个人在上海做个画家独善其身。带着王一亭先生的重托,龚宝荣专门回到老家与母亲商量这件大事。翁慧芬听说后,深明大义,立刻表示全力支持儿子。她果断变卖了孤儿寡母赖以生存的8亩多水田,一路坐船摇到杭州城,开启了伟大的回家办聋校的行程。

龚宝荣虽然是聋哑人,但天资聪颖,在上海的经历更是见过了大场面。那时,聋人在异乡创办聋校,困难可想而知。但3月21日,在杭州城内吉祥巷53号,龚宝荣创办的学校正式上课,后来学校就把这一天作为建校的日子。年,杭州市政府鉴于龚宝荣出色的办学业绩,破例为学校寻到了杭州城内城隍山元宝心2号的阮公祠给他办学,此时学校正式更名为“杭州市私立吴山聋哑学校”。

?教育心血,独具匠心

龚宝荣知道环境育人在办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聋哑人,一个能让他们身心愉快、兴趣盎然的环境可以改变他们原先失望、消极、封闭的心情。

不仅如此,龚宝荣先生还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注重研究聋生学习成长成才规律。因为吴山聋校地处景区,名胜古迹多。龚宝荣先生深知在那样一个时代,办好聋校需要社会的了解与支持。于是他大胆采取开放式办学,明确告示游客欢迎观摩教学,还鼓励学生在景区内进行才艺展示,此外,还要求学生在景区经常性开展景区导游服务进行练习。

而其实当时聋校的教学方法,主要借鉴山东烟台暗启学馆,对学生用贝利字母进行教学,所以用材也以《启哑初阶》为主。龚宝荣本人没有去过烟台暗启学馆,但他天资聪慧,经过五年的摸索探究,找到了一条汉语手切教学的基本规律。龚宝荣的创新方式易于教学,易于记忆,效果良好。成为了后来的《注音字母手切教本》,这本书逐渐取代了《启哑初阶》,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注音字母手切教本》是我国聋人手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由于建国后龚宝荣先生被错误的打成“右派”被迫进行劳动改造,新版的教育定制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当然中国聋教育史是不会、也不能忘记龚宝荣先生当年在聋哑人手语研究方面的在卓越贡献。

▲注音字母手切教本

?信念犹在,聋生教育大旗不倒

年抗战爆发,龚宝荣创办的吴山聋校尽管办学规模小,但它和当年杭州的浙江大学一样,在抗战期间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流亡办学的艰难历程。抗战八年,吴山聋校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数次辗转搬迁,但一直没有中断过办学,坚持聋生教育大旗不倒,成为抗战期间坚持办学的为数不多的聋校之一。在逃亡过程中,连翻遭遇了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地方的流氓无赖的打劫与干扰。但也不乏好心人的帮助,龚宝荣不仅教会学生学生学文化学知识,更常常要求他们勿忘国耻,聋人也要爱国学本领,誓死不向日本帝国主义屈膝。但这还不行,由于经费不足,生活条件艰难,母亲重病,学堂无法维护,让人近乎走投无路,可龚宝荣坚信,只要人活下去,就一定会有办法,俗话说得道天助,年某冬,一位国民党团长无意听到龚宝荣先生的讲课,大为感动,帮助学堂建了一个教室。就这样,各方帮助,师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曙光明灭,本心依旧

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历经八年的颠沛流离,此时的龚宝荣可谓悲喜交加,喜的是吴山聋校坚持办学终于等来了胜利的一天,聋校学生无一伤亡,还增加了不少学生;悲的是自己的老母亲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天。吴山聋校回到杭州后,因为一时找不到办校的地方,龚宝荣想过不办校,可是又不忍心看到更多的聋生流落街头,于是还是决定复办聋校。没有了母亲的支持,龚宝荣的复校之路很艰辛,旧址没有了,政府又不批准新的地方,但还好因为抗战时的坚持,时常有好心人的捐赠,经过一点一点的累积,师生一起动手,终于吴山聋哑学校在城隍山阮公祠原址复校了。可好景不长,年,龚宝荣先生被打击成“右派”,与特教事业越来越远。

▲龚宝荣女儿捐献的龚宝荣的退休证、印章和校徽(现存于南京特师校史馆)

?教育犹在,恩师永存

综观中国聋教育,作为一名中国聋人,凭一己之力,立志造福同病创办聋校,特别经历抗战流亡,二十多年坚持不懈,作为校长还带出了一支出色优秀的聋教育队伍,培养出一批自立自强的聋人学生,龚宝荣堪称中国聋人创办聋教育之第一人。

可惜,“文革”期间,龚宝荣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抄家,游斗,受尽欺凌,年,不幸因病去世。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文革”结束后,龚宝荣先生复名,此后,昔日的吴山聋校校友每逢3月21日,都会雷打不动的来到劫后幸存的范瑞娟老师(龚宝荣先生的妻子)身边。不管怎么样,历史都不会忘记这位著名聋人、聋教育家。

精彩链接:

筚路蓝缕启中国特教山林

特教史话丨开天辟地(1)瞽叟同文馆与康熙盲字

特教史话丨开天辟地(2)启喑天使,聋人之星

特教史话丨开天辟地(3)训盲书院,盲人福音

特教史话丨开天辟地(4)理想启航,盲教先驱

特教史话丨开天辟地(5)中国特教父子兵

己觉觉人开本土特教先河

特教史话丨本土特教(1)大梦先觉者

特教史话丨本土特教(2)环球行中的特教之旅

特教史话丨本土特教(3)救济口耳之不足,发挥胞与之本怀

特教史话丨本土特教(4)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的特教梦

特教史话丨本土特教(5)百岁老人周有光的特教情怀

编辑丨朱天滢

文字丨张安琦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kcc.com/lzzd/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