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诊断 > 中医问诊,问的都是什么
中医问诊,问的都是什么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所便,就是所宜,是说医生临证时要问病人怎样才觉得适宜。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指出:“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为什么要有中医问诊有人说,有的医生只凭切脉就能诊断病证,根本不需要问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中医辨证靠四诊合参,一个医生即使切脉经验非常丰富,也不可能单凭切诊就准确无误地辨识病证。
诸如病人的发病情况,经过何种治疗,效果和反应如何等材料,都只能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故问诊甚为重要。
要根据辨证的需要,围绕主症(或为主诉),深入询问有关细节。如主症为腹痛,则宜追问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拒按还是喜按,以及有无便秘、腹泻等。询问病史时,要特别重视症状的演变、主症和伴随症的关系,以便于结合其它三诊的资料,找出主症和兼证。要根据辨证的需要,围绕八纲的有关资料详细查询。如主症为发热,则要追问是否恶寒,有无出汗,渴或不渴,发热时间和热型等。进而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证候。
古人曾说:“非精于医者,必不能问也。”无论中医、西医,都有问诊,但是所问的具体内容则各有侧重。相对来说,中医问诊更细、更难、更具艺术性,不仅问与病症有关的内容,还要根据辨证用药所需来问,用患者能够理解的、形象的语言来问。比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问患者的出汗情况,因出汗的多少、部位等,常决定治疗用药。又如,通过问患者上楼时的难易度,来判定是否有“身重”(判断湿邪的一个重要指征)的症状。
问诊都问什么中医问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
一是问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以及疾病发病的时间、原因、病程、治疗经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一般情况,用以了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体质类型等。例如:每遇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时发病,提示此病由湿邪所致。突然起病,病程短,多为外感病、实证;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内伤杂病、虚证。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之体;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之体;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之体;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证;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之证等。
二是问自觉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出汗、体力、疼痛、饮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经带下等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
1.问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定要问其有无恶寒、肌肉酸痛,以及出汗等情况。如果一位病人表现为发热,恶寒甚,无汗,周身肌肉酸痛,面色白,手足不温,那么不论体温多高,在中医看来都有寒邪郁闭体表的因素,在治疗时就要用发散风寒的药物,轻者可以用生姜红枣汤,或刮痧疗法(刮颈部、背部、胸前等处,能鼓舞经络之阳气,达到散风寒之目的,此法对感寒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还有先恶寒,后发热,继则汗出热退的发热症,称为“寒热往来”,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医称为“少阳证”。大家熟悉的“小柴胡冲剂”就是治疗这种发热的有效方剂。当然,病较重者,还是要请中医师开处方,用汤剂。否则药虽对证,但因成药剂量过小,杯水车薪,往往达不到退热的目的。
此外,还有高热,不恶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饮的发热;有发热如潮水起伏一样定时而作,或定时升高的潮热;有午后或入夜即发热,晨起热退的发热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疗也各异。
2.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通所致,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属于实证;二是因脏腑经脉失去濡养所致,属于虚证。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现特点也不同。如:
胀痛:疼痛时伴有胀感,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刺痛:针刺样疼痛,为瘀血疼痛的特点;绞痛:痛如刀割,为程度比较恶重的一种疼痛,多因瘀血、结石、蛔虫等有形邪实闭阻气机所致;灼痛:烧灼样疼痛,多因火热之邪所致;冷痛:疼痛时伴有寒冷感,多因寒邪阻络,或阳虚内寒所致;隐痛:指一种隐隐约约,绵绵不休,不甚剧烈,可以忍耐的一种疼痛。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阳虚内寒等所致;重痛: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多因湿邪困遏气机所致;掣痛:伴有抽掣或牵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另外,疼痛的部位、发作时间等,对判断病位、病性也很重要。
3.问饮食
一般来说,无论何病,凡是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者,大多为胃火炽盛,食物腐熟过快所致,称为“消谷善饥”,要用清胃火的药物治疗;食欲减退,或不欲饮食,多因胃阳不足、脾胃气虚、或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所致。四川人喜食的麻辣食品有很好的开胃作用,因辛辣食品有温胃、燥湿作用,所以能醒胃助运化,从而增进食欲。若易饥多食,但形体消瘦,大便溏泻者,中医称“胃强脾弱”,即胃的功能正常,但脾的运化功能不健所致。可以选择有健脾助运化的一些食物,如莲子肉、山药、芋头等经常煮食。
4.问味觉
通过询问患者的味觉,也可以了解病性。口味正常,中医称“口中和”。异常的口味主要有:
口中淡而无味,多为脾胃气虚的表现;口甜,多因湿困脾胃;口粘,多因痰饮阻肺,或食积内停所致;口苦,多属热证,如胃火炽盛、心火偏亢,或肝胆湿热,胆汁上蒸所致;口酸,多见于肝胃蕴热,或食积内停;口咸,多属肾虚,多为肾液上乘之象。
口渴,又称口干,通常为人体缺少水液,或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的反应。在疾病过程中,若口不干,表示津液未伤或输布正常,多见于感受寒邪,或阳虚内寒证。口渴而欲饮,并喜冷饮者,多为热盛津伤证,可以用清热生津的食品,如西瓜、梨汁、藕汁、荸荠汁、橙汁等治疗。渴而喜热饮,且不多饮,为湿阻气滞,津不上承所致;若口渴欲饮,但饮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内停,津不上承的征象。这两种口渴均不宜用以上食品。反而要用化湿、理气,甚至是利尿药才能止渴。
5.问大小便
大便异常主要有便秘与泄泻两种。
若大便干燥如粒,排出困难,数日一行者,多为肠中津亏血少。
大便不干,或质稀,但解而不畅,量极少者,多为气滞湿阻的便秘。
大便时干时溏,或前干后溏,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
小便的异常主要有小便不利或过利两大类。
小便不畅,排尿无力,多属肾气亏虚。小便不畅,次数增多,排尿有灼痛感,多为湿热下注之证。小便量少,次数减少,多由于津液量的不足,如热盛伤津,或出汗、呕吐、泄泻太过,津液耗伤等;若尿少而有水肿,则是因肺脾肾三脏病变,致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以上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见的,且有特征性的症状,对初学者来说较易把握,可以据此选择食品,或中成药治疗。当然,患者自觉症状还有许多,如眩晕、耳鸣、失眠、咳嗽、恶心、腹胀、盗汗等等,情况较为复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如何配合中医问诊“问诊”是医生聆听患者的诉说的诊断方法。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笼统地用“热气”、“消化不好”、“全身不舒服”、“觉得好虚”来回答医生的第一个提问。
当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或需要什么帮助时,应该用临床症状(如头痛、全身乏力等)或客观体征(如发热、皮疹)等准确描绘自己的病情。当医生问这些情况有多长时间时,很多广州的患者不管患病长短总是用同一个词回答:“好耐(好久)”,再问时仍然是“好耐”,死活不肯用年、月、日说出时间的长短,真是急死人。
讲述完上述主诉后,患者应该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用药情况、治疗结果简明准确地告诉医生,不要加太多的形容词。患者还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的特殊情况(过敏药物、饮食特别嗜好等)适当告诉医生,女患者必要时还需补充月经、孕育情况。
当医生再有提问时,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回答,有时可用“是”或“没有”即可。对老年记忆力差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将病情用纸记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须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
妇女必须问经产,小儿要问麻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