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护理 > 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

朗读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



点上方↑朗读课文可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年6月

教学参考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北距山西太原千米;南距陕西西安千米。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写作特点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词语释义

弥漫(mí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寒噤(hánjìn):寒战。

潺潺(chán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赏析〗《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作者简介

梁衡,生于年,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河口忽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罕见的奇观。

  自《尚书·禹贡》记录“壶口”之名以来,历代学者,多有著录,古今文人,吟咏不绝。由于河水的冲刷,壶口的位置在历史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古代诗文中所记的壶口,往往并非是同一地点,但这些诗文的内容比较接近,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的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如“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壶口》),“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张应春《观壶口》),“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等等。梁衡则与众不同,对雨季丰水期声势最为浩大的壶口瀑布只是几笔带过,重点描写枯水期的壶口,这样别出心裁,使文章体现出一种新意,为后面具体的写景和情思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梁衡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我的苦苦探求》)就游记而言,描写常人无从得见的景物固然有新意,但这样的景物毕竟不多,在描写人所习见、常被写入诗文的景物时,作者就必须主动进行艺术上的创新,用梁衡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有着比较充分的体现。

  在景物描写方面,本文视角独特,层次分明。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的是常见的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虽然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疏远的,甚至是“可怕的”。作者写自己“匆匆离去”,完成了对这一视角的自我扬弃,实际上也就将自己的文章与大多数描写壶口瀑布的诗文区别开来了。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以上三重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不仅形态丰富多样,还映着七色彩虹,“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与大量只是表现雄浑壮阔一种意境的同主题散文迥乎有别。同时,本文并不单纯地、对象化地写景,而是“以人写物”,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在表现景物客观特点的同时,重点突出其中能联想到人的行为、情感的细节,从而使文章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内涵。

  游记除了要写“所见”,还要写“所感”,本文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作者不是泛泛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着一般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歌颂,他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这样的感受与思考,既没有偏离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文化语境,又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二、素养提升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深化对游记基本要素的认识,提高欣赏游记的能力。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单元说明”对此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解释,这里结合课文,简要介绍这三个要素的基本特点。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沟底,走近河心,就无从看到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他的感想与思考也必然会有所不同。还需要注意的是,对游踪的认识不能过于僵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游踪就是实录游程,作者完全可以对实际的游踪进行艺术化的剪接和调度,形成以事实为基础的主体化的游踪。另外,所谓游踪不一定都要有明显的“移步换景”,作者在某一个立足点上游目四顾,变换视角,这也是一种游踪,《壶口瀑布》采取的主要就是这种写法。

  2.“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成为游记的内容。当然,游记中写得最多的还是自然和人文景物,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就像作家刘心武所说的那样,“有的地方非常了不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值得描摹赞叹,但是如果我觉得它并没能在哪一方面引出我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那我就宁愿不着一字;有的地方虽然别人写得已经很多,或别人不屑一写,但对我来说,有不得不倾诉的感受,那我就会欣然命笔,一吐为快”(《关于游记写作》)。同时,要选择景物的美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细加描写,“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壶口瀑布之所以成为文人墨客争相题咏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特别能够触动观者,而它在黄河的诸多景观中独具特色,是黄河壮美之景的集中体现,确实堪称“山水佳处”。

  3.“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这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随意摄取所见,用画家的手段表现出来,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游八达岭〉跋》)。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所感”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所谓“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叙》)。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自由抒发,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自然、独特。所谓自然,是指文中的情感与思考都是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的,与景物融为一体,并非作者刻意强加于景物。因此,游记要写真景、真情,并将此二者结合起来。所谓独特,是指好的游记要写出作者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而不是人云亦云。诗人冯至曾批评20世纪80年代一些出国参访的人写的游记,这些文章不是泛泛地写和平、友谊,就是生硬地加上一些“暴露资本主义罪恶”的话语。他指出,游记一方面“要写客观现实、景象”,另一方面“要写自己的,有特点的感受”(萧枫《冯至谈写游记》)。在这两点上,《壶口瀑布》都是比较成功的。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交相融合是文学作品中写景的基本要求,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自己观景时的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像“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翻个身再跌下去”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客观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

  除了写景,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议论为主。在游记中发议论,难点在于恰切自然,或者说,作者所发的议论须与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壶口瀑布的景观本身集河、瀑、潭、雾、虹、石等于一体,而梁衡在写作本文时,把重点放在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石约束水、水激荡石,这组关系造就了壶口瀑布,水和石在这组关系中互为主动与被动。壶口的石壁是急剧收束的,迫使河水在奔腾而下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就眼前的瞬间来看,坚硬的石头是主动的一方,这是作者的感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基础。另一方面,河水在不断反抗着石壁的约束,冲流激荡,改变着石壁的形态甚至整个壶口的位置,就长远来看,河水才真是正决定了壶口瀑布的因素。由此,作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自己对黄河个性的看法:“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梁衡散文中的主观表达多是有感而发,抒情和议论都有所凭依,极少有空泛苍白、生拉硬扯的情况,这一点在《壶口瀑布》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2.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整体来看,《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他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写〈晋祠〉》)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评论家何西来有一段话,用来评析《壶口瀑布》的语言是很恰当的:“梁衡很喜欢读古代散文,也读一些诗词。这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语言雅洁、凝练,散文畅达、清丽,比较考究。这种语言不完全是从一般现代口语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虽然他有时也吸收一点活的现代口语,但不多,更谈不上占主导地位。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源于现在仍活着的五四以来的文学书面语言,同时也大量吸收与活化了不少文言文中仍有表现力的要素。再加上他着意的推敲与打磨,遂形成一种他自己的很有特点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讲究气韵,短句式,偶用排比和对仗等,都颇能透出某种知识的蕴积和风貌来。”(《梁衡散文三论》)

  除了上述整体特点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一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在描写河底巨石的形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较舒缓,表现出画面的静态。

  二是善用拟人,生动形象。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既能展现出水的形态,也有利于表现水的情态,还可以含蓄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可以把景物写活。例如,作者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如果不运用拟人手法,即使精描细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是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又如“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用“跌”字形容河水的急坠,已经相当形象,再加上“还来不及……便一齐”这样的强调,就更显这急坠的突然,后面的“闹”“挤”“急”,仍是拟人写法,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在描写没有“跌入”壶口的河水时,作者用一组比较整齐的短句,描写一般人不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kcc.com/lzhl/12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