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观汗知病多汗补气,无汗养血
观汗知病多汗补气,无汗养血
中医问诊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获得病人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对问诊做了详细的规定: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辨汗是历来医家比较重视的一个症候。中医学则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的种种情形不同,往往能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膏药章膏药铺老师温馨提示: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如同一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卫气虚了会导致“卫表失固”,门户大开,体内的津液易于外泄,因此出现多汗。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得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出汗多了仅补水,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源在于气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因之而不足,会出现无汗的症状,需要养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新病恶寒、发热、有汗为表虚证,无汗为表实证;新病大热、汗出是里实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出汗,动则益甚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夜间熟睡中出汗而浑然不知,醒来才觉满身汗水为“盗汗”,多属阴虚火旺或久病阴虚证,临床多见于结核病活动期,是结核中毒症状之一。佝偻病初期的婴儿常常自汗,少数亦出现盗汗。
半身出汗被称为“偏汗”,多属气血不足症,老年人出现偏汗常常是中风的先兆,要注意防范。甲亢病人不仅多汗,还以手脚出汗为主。单纯手心出汗往往是过于紧张,胸口出汗多属忧思过度。
汗出如油,淋漓不止称“脱汗”,多见于病情危重之时,也有的危重病人只额头出汗。先寒战而后汗出热退为“战汗”,多见于外感热病;汗出而热不退者是表邪未解,或属里热炽盛,须结合其他证候辨证施治。
稍一动弹就出汗,通常是过于肥胖或体质虚弱;伴有发热时,尚须当心风湿病,患此病时汗液还会有酸味。气温高而不出汗者可能会中暑;肝硬化病人出黄汗且有一种特殊的腥味;若出青汗,中医称作“倒胆”,揭示有化脓性胆管炎,为重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