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中考专题中考作文不会审题让陈老师来
中考专题中考作文不会审题让陈老师来
例谈中考作文之审题
文/陈社教
(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年第23期上)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写作如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第一步没有迈好,那构思、选材、表达再精彩也是枉然,可见审题对于作文是何等的重要。在中考阅卷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考场作文出现偏题、离题现象,甚至写出了不伦不类的文章。任何作文题都有其固有的限制,都有其个性的特点,认真审题是中考最为关键的一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审题,避免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发生呢?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去注意:
一、审准“题意”
考场作文一般都是“命意作文”。即命题人给定的作文题或材料,其实都包涵着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所谓审题也就是考生必须要准确领会命题人透过题目或材料暗示的意图,只有吃透了这个意图,作文的审题才算是符合要求的。
1、抓住“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题目是偏正短语的,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来充当的,如年广东省河源市课改区第一题作文《我心中的歌》,“心中”就是题眼,什么样的“歌”是“心中”的,怎么会永留“心中”。题目是动宾短语的,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如《走近__》。题目是句子的,写作时要强调谓语并顾及限制、补充词语。如《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文章重点要写“养成了“,怎么养成?其过程如何?其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或耐人寻味的波折?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并把它作为写作的重点,离题的现象也就难以发生。
2、留意“虚词”。
“最”“也”“还”“再”“更”“其实”“过”“了”“渐渐”等虚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常常会产生微妙的作用,也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其实我也很快乐》中的“其实”“也”就规定了笔下作为主角的“我”,在别人眼里是不够快乐的,甚至让人同情,可是我感觉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很充实、很快乐,这样文章前后就要有所体现、有所交代,如果缺少这点体现、交代,文章就会偏题。《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而应该是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如某一次经历、某一个场景、某一次精彩的活动等等,让你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再如《总有一把属于我的钥匙》中的“总”就体现出在众多的“钥匙”面前,有一把能够开启我的“心门”,使得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着向往,愿意积极进取,并含有人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出彩的意味。
这些虚词往往在题目中很不显眼,学生很容易掉以轻心甚至视而不见,导致出现“偏题”现象,这也是我们教师在指导时要格外留心的。
3、揣摩“隐义”。
有些题目除了本义外,可能还有比喻义和引申义,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细细品味来发现隐藏着的另一层或更深的含义,使学生的写作更贴近题目的意图,也更体现出对题目独到而深刻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更高水准的审题。
比如《我掘到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既有本义,还有它的比喻义,写作时仅就本义来写,那立意就太浅了,这里就要写出“第一桶金”的比喻义,如自信、坚持、细心、有条理、诚信待人等等好的品质和习惯。又如《为他人开一朵花》就要写出“花”的比喻义——乐于助人。再如《拥抱阳光》,这里的“阳光”比喻义还是很丰富的:亲情、友情、师爱等人间真情;自信、执着、顽强等优秀品质;耐心、微笑、有条理、积极思考等好习惯。告诉学生:隐义的理解有时也不是一件难事,换一个角度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他为何用这个词或题目?他想让我写什么?如此思考也许就能摸到出题者的命门。
二、重视“题限”
“题限”即题目限制的条件。这些限制条件有时在提示语上;有时在题目后的“要求”上;有时还含在材料的表述文字部分。因此,要反复推敲,确切掌握,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1、理解“提示语”。
在当前的考试作文中,经常有一段提示性的话语。有的提示选材范围;有点提供构思范例;有的能拓宽写作空间等等。教师在指导审题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只有准确理解提示语,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佳作来。
如:山东省威海市年中考作文试题——
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或一句话、一则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心灵。
请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通过认真阅读,不难发现:题目提示语还有不少“隐含的条件”。如题目中那个“你”字的出现,它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写;再如题目中“不经意”三个字,它告诉我们——“触动”、“启迪”、“点亮”等动作都不是有意为之。显然,理解好这些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写出合乎要求的好文章,还可以减少失分。
2、看清“写作要求”。
中考作文题目后面往往都有写作要求的,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引起重视,那就会让写出的文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安徽省年中考预测试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能以苔痕草色为乐;欧阳修自号醉翁,却能以百姓安乐为乐;生活虽贫困,温馨的亲情却能带来快乐;学习虽紧张,丰收的知识却能带来快乐;家庭虽不幸,甜蜜的友情却能带来快乐。
请以“其实我很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经历,写出你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2)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字。
“写作要求”明明说要写出自己的经历、感受等,可班上一位优等生竟然写了“昭君出塞”的事迹,写她作出这一举动,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揣则着她今后的日子是多么的悲苦,可是她自己由于怀揣人生理想,心系黎民百姓,她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文章前后都注意了文题中的“其实”这一副词,写得洋洋洒洒,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流畅,如行云流水,可是它没有写自己的经历、没有写自己的学习生活,那就离题了,只能打入三类文了,多可惜呀!
3、审读“材料文字”。
有些作文题目前面往往还有一段“文字材料”,在审题时也不可小觑,审题时学生既要扣材料,又要扣题目,做到“双扣”,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如:安徽省年中考预测试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每向小姑娘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来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惊奇地问她有没有名师指点。女孩后来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是著名的音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请以“赞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字。
作文时有些学生只扣题目,就出现立意不准确,大谈受别人赞美或赞美别人,但没有注意赞美的方式,没有注意写受赞美后改变的过程,没有写出赞美所取得的效果;也有学生没有注意材料的限制,去赞美一些美好的景色,出现了写景抒情散文;还有一些同学去赞美一些人类的美好品质:如执着、自信、坚强、持之以恒等等;也还有一些同学赞美一些抽象的事物:如青春、精彩人生等等。以上可以说都跑题了,没有认真审读材料,立意也就不准确了。
文题材料中的老妇人在赞美孩子时,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说自己什么也听不见,让孩子能毫无顾忌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还谢谢孩子,在谢谢的过程中,又给予肯定“拉得真不错!”那么这次作文正确的立意应该是:人们的成长需要赞美,同时赞美别人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保护人的自尊心。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考来叙述故事;或说理议论,阐述人的成长需要赞美;或构思童话,来影射人类需要赞美等等。
三、确定“立意与文体”。
“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和材料作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而正确的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审题”时就要确定好“立意与文体”。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新颖别致、含意深刻的立意,不仅可使文章熠熠生辉,意蕴隽永,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立意”若能创新,笔者认为在审题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
如针对“珍藏的记忆”这一文题,我启发学生打开思维,多向立意,联想到几个领域——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人生的情形,然后再选择最佳的“立意”来构思全文。
家庭类:可表现父母尊老爱幼、相亲相爱的主题;可表现街坊邻居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主题;还可表现年轻人孝敬老人,知恩图报的主题……
学校类:可选择表现校园美好风貌的主题;可选择表现老师爱学生,学生更爱老师的主题;还可选择表现同学之情的主题……
社会类:可选择表现08年全民白点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