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病因 > 十年婚姻,我被磨成了中度ldquo选
十年婚姻,我被磨成了中度ldquo选
文/薛小皛
“当人们分手时,人们总爱说:我们三观不合。”
WilliamJ.Doherty遇上对的人,每天都过儿童节
有的小伙伴说,与错误的人在一起,还不如单身更自在。
说起对的人,我就想到有句话说:遇上对的人,每天都过儿童节。当然,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听懂我们的冷笑话,既是闺蜜又是情人,既能在低谷时给以支持,又能在高光时一起庆祝,能一起安静看书,也能一起疯狂一起浪,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像这个人,就是天造地设,为你设计的。大家总是鬼使神差一样,分分秒秒都很合拍。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存不存在理想型?
这种合拍感,让我想起《黑镜》中的《白色圣诞节》,这一集大概说的是,黑科技可以把自己的意识储存在某个小型设备中,这样一来,这个设备就可以完美根据个人的内部需求来控制家用电器,比如室内多明亮,温度多高,面包烤多久等。
#英剧《黑镜》——《白色圣诞节》
你懂我的心,你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这种设置虽然有点细思极恐,但在某种程度上复现了柏拉图关于“原来的人”的构想:柏拉图在《会饮篇》里借助于阿里斯托芬来讲的一个神话,如果有些读过柏拉图这本书的人都会比较了解,这是一个关于原来人的一个神话。
原来的人(有男人、女人、阴阳人)和现在的人比较,器官都是双份的,后来受惩罚被宙斯劈成两半,各缝补起来打个结(肚脐),把生殖器也移到了前面。人被分成两半之后,他就会找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了之后他们就会久久地拥抱在一起,纠缠在一起,死都不松手。
#原来的人
所以,现在的人要去找“另一半”,追求成为一体,也就是爱情。这个神话是非常有名的,甚至在不同的人眼里面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人在这个神话里面会发现一种非常浪漫、非常忧伤的情怀。为了治愈人的本性的创痛,人们在茫茫人海当中寻找原本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而绝大部分人是找不到的,只能找一个替代品,因为这一半并不是由原来那个完整的人劈开的。要找到真正的另一半,是非常不容易的。
关于“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的迷思
就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感情中存在两种信念,一种称为「笃定信念」(destinybelief),另一种称为「成长信念」(growthbelief)。持有笃定信念的人多相信:找到爱情。即自己会找到生命中那个特定的TA,然后一切都会很顺利;
相反持有成长信念的人多相信:建造爱情。即感情的发展需要付出努力,两个人经过磨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合适。你觉得自己多赞同哪一个?
不好的消息是,研究结果发现,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更容易在关系中分手,当关系出现问题时选择放弃。因为这些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更容易有意无意地验证对方是不是“真命”,也就是说,更容易不停地问自己:
真的是这个人吗?
我还能找到更好的吗?
就是TA了吗?
相反,持有成长信念的人,则更多地把精力聚焦在持久的经营上,他们会更多问自己:
要怎么做关系能更好?
如何改善当下的关系?
怎样才能更亲密?
这样的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持有笃定信念的人,对于维持关系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
情投意合重不重要?
既然固执于“笃定信念”并不利于我们建立一段长久稳定的关系。那与之相关的“情投意合”对于我们的关系又有何影响?心理学家LisaDiamond认为,在谈及感情时,人们多会考虑“三观合不合”。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我们同时还存在非常强大的“自我验证效应”,即我们在感情中都有所期待,且我们会努力让这些期待成为现实。
所以,三观合不合并不是最要紧的,有许多幸福的夫妻,他们的三观非常不同,但那些最幸福的夫妻,往往是那些愿意积极看待对方的夫妻。现在有不少datingapp会给出个人与对方的契合度,来表示双方有多契合。这种契合度确实有助于双方开始一段关系,但开始一段关系,只是一段关系的开始。爱的层次有很多种,都爱看展览、都爱体育运动、都爱精品咖啡,能给予双方多次一起活动的机会,但双方的互动模式,以及内部动机,往往比表层的相似性,更能让关系长久。比如,都爱看书的两个人,一个为在书中找到生财之道,另一个为了在书中找寻逻辑错误,即使在聊同一本书,也可能会越聊越孤独。
专于亲密关系研究的JohnGottman认为,那种让双方都觉得大家在一起做某些有意义的事,对关系的发展很重要。除此之外,还有情绪上的互动与回应,以及实时更新自己对对方的认识。
双方都是成长中的个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情投意合”的两个人,可能会越走越“偏离”的原因之一。
#《她》“在关系中,令人兴奋的是,大家可以一起变化,一起成长;但艰难的是,一起成长,并不疏离;看着改变后的对方,并不抗拒。”
说到情投意合,我会联想到这是一种“火花”。就像是A在很兴奋地说一件事,B听得也很兴奋,然后A发现B很兴奋,自己就更兴奋。这是一种一拍即合的感觉。但和常识性认识不同,这种合拍感,并不总是碰运气碰出来了。它也可以在日常的交流,讨论,沟通中发展出来。专攻于婚姻家庭关系的心理学家DianeSollee就谈到:这世上不存在“天仙配”的一对。每对夫妻在讨论金钱,子女,时间分配时都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时候。
所以双方的契合性,往往在于双方如何处理这些“不合”,并且给予双方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契合性会越来越好,最后,可能25年以后,大家会惊奇地发现,双方真的就是天生一对。
在论及关系幸福感时,“情投意合”也并不是一个客观指标。相反,在对比幸福与不幸福的夫妻时,研究者发现,那些自称不幸福的夫妻,多觉得“情投意合”在一段美好关系中很重要,但可惜他们并不拥有。所以,合拍,可能在两人相遇之初,很有作用,或者说暂居优势。但要想长久幸福下去,把对方当作一本最感兴趣的书来反复、积极看待问题、学习必要高沟通技能,往往都是需要的。
如获芳心的一些规则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上述问题都是后话,首先你得有个男/女朋友。那么最后让我们回到吸引力法则上来。自我暴露我相信有些朋友对这个法则很熟悉。比如:营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一回生二回熟,抬头不见,低头见)——当然也可能存在“越了解越失望”的情况。躯体吸引力无论你想不想承认,单纯从这个方面考虑,白富美,高富帅,确实是很有竞争力的个体。而且如果只考虑这个方面,这个方面的法则有点像市场上的买卖:一分价钱一分货,购买者往往不会买到他们最想要的,但是会买到他们能承担的。
所以,如果只考虑这个方面,自认为颜值高的人往往会和颜值高的人在一起,自认为一般的人,就不会去觊觎条件太好的对象。
人格方面
研究表明,热心肠以及聪慧的人在人群中最吃香。当然聪慧里面不仅包括了智商高,还有社交技能。距离
如果你想让一段关系的成功率更高,就尽量不要谈一段远距离的恋爱。(当然,并不是说一定不会成功,只是概率较低)根据前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获得一段美好长久的关系,是需要足够多的互动,了解,自我曝光等。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发达到,不在同一个房间的两人,也可以在app上聊天……但有些身体语言,眼神接触,无意识线索,依然只有在两人面对面接触时,才能捕捉到。
但万事没有绝对,心理学家ToddShackelford发现,比如瑕不掩瑜和有才不必有貌,这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大家还是愿意妥协一下的。浪漫vs地位/资源
不难发现,当人们择偶时,往往会出现某种两难局面:
小张,什么都没有,但是无敌浪漫,和他在一起很舒服;小李,什么都有,和他在一起很安全,但是一点都不浪漫。
研究发现,当爱真的很强烈时,我们往往会牺牲安全性和经济条件。而当一个人的条件真的非常好时,我们往往也会妥协,调整自己的感受。
情绪稳定性vs颜值/身材
如果一个人真的帅(美)到掉渣,或非常性感时,我们往往不那么在意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反,我们也会接受一个情绪非常稳定,十分值得信赖,但颜值身材一般的人。
学历/智力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