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症状 > 附子无干姜不热
附子无干姜不热
【编者按)
附子与干姜相伍,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协同作用,
同时干姜亦能制约附子的毒性,使其安全的发挥其治病作用。
两者相得益彰,故此临床医家常说:“附子无干姜不热!”
附子无干姜不热
《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那么附子与干姜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附子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云:“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名医别录》中云:“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本草纲目》中说:“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逆,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本草备要》指出:“补肾命火,逐风寒湿”。《医学启源》中说:“《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对其性味,各家阐述略有不同,但总不离辛,热,有毒。《名医别录》中指出:“甘,大热,有大毒”。《本草正》云:“腌者大咸,性大热,有毒”等。现代医学研究,附子的主要成份是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胺。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云:“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名医别录》中说:“治寒冷腹面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唐本草》曰:“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药性论》中云:“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面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名医别录》云其性味:“大热,无毒。”《药性论》指出:“味苦辛。”现代研究其根茎含挥发油,其中有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
综上可以看出,附子、干姜同为辛热之品。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故性虽猛峻,而不妨服食也”。附子独长于回阳救逆,止痛力强,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故此而古人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指出:“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于此可见,姜、附并用,则因两者同具辛热性味,能起协同作用而相得益彰,所谓相辅相成。
附子配干姜,《伤寒论》中附姜并用者,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乌梅丸等方。《伤寒论》中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增高36.40%,但加入甘草后含量又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再加入干姜后含量又升高;而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增加17.54%。该研究结果为中医学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的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又如人参四逆汤中干姜的一些癸酮、癸烷能增强附子中的生物碱,以拮抗失血性休克、改善微循环,验证“附子无干姜不热”,甘草及其干草酸可降解附子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以“解附子毒”等。
附子与干姜相伍,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协同作用,同时干姜亦能制约附子的毒性,使其安全的发挥其治病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故此临床医家常说:“附子无干姜不热!”
附子:出自《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辛、热。有毒。归心、肾、肝、脾经。以心经为主。其性走而不守,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补脾阳以健运;下壮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散寒。
干姜:出自《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以脾经为主。其性守而不走。以上是我们比较了解的内容,在论述这些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以下生活在农村都知道或是大家都常见到过的现象:小时候在农村,在大人烧火做饭以后的灶火余热中,一些小孩子就会把烧过的还有火星的灰在原处收集起来,把红薯放到火灰里,用火灰盖好,用不了多久红薯就烤好了。如果不把灰盖上,那么用不了多一会儿,原有的火星就全都灭了,红薯是烤不熟的。这是个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火得土掩,才能长久而旺盛的保持其热度和生命力!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两味药,附子,回阳求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一派“火”象”。而这个火靠什么才能让其久炎不灭呢?靠的就是干姜这个“土”,干姜辛散性热,入脾胃经而驻中焦。《伤寒论》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其中甘草干姜汤为辛甘化阳,被后世喻为补益脾阳的基础方。《本经疏证》云:“姜以中夏发生,是感火气以动矣。故其性温。”中夏亦属土。故以干姜的“土”去盖附子的“火”,两者相合,怎能不使火的热度持久!《伤寒论》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以期急救回阳!又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等等,都在体现着附子与干姜的这一配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