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症状 > 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瑶诗经原意是

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瑶诗经原意是



“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瑶。”这虽然是一段来自三千年前的话,但由于简单易懂,易于传诵,再加上内涵丰厚,富有象征意义,所以古往今来被无数人阐释和引用。不过,它的原意到底是什么呢?“琼瑶”又是啥呢?这要从它的出处说起了,这段话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木瓜》,在诗歌中的原句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全诗理解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均是水果名字;而“琼瑶”和上文的“琼琚”,以及下文的“琼玖”,则都是指“美玉”;“匪”字同“非”;“投”字意为“投掷”,常被理解为“赠送”。因而《木瓜》全诗的表面解释,大概为:你扔我一个水果,我反扔你一块美玉,不只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情谊。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因诗作年代太过久远,诗人的身份,作诗的动机,他想要表达的含义,也都变成了“谜”,引得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解谜”。尤其是在汉代《诗》被奉为“儒家经典”后,对《木瓜》的阐释,几乎成了儒生们“必修课”。“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瑶”的含义,更被引申出了不下7种完全不同理解,有“讽刺说”,“藏愿说”,“臣下报上说”等等解释。以至于《木瓜》中的“木瓜”不仅是指“木瓜”,琼瑶也不只是指“美玉”了。美玉如果把古今文人阐释《木瓜》比喻成“一堂课”,那么这堂课的老师,就是《诗经》的编订人“孔夫子”了。孔夫子不仅对《诗经》全诗下过论断,评其是“思无邪”,还专门评论过《木瓜》。《毛诗》中就记载称,孔子曾说过“吾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这样的话。这段话中“苞苴”的原意是指“包裹鱼肉的草袋子”,后来引申为“馈赠之物”,所以如果孔老师真说过这段话,那么在他的理解中,《木瓜》应该是一篇描述赠礼礼节的诗歌,其主旨就是“礼赠”。其实,不管孔老师有没有说过这段话,《木瓜》中所包含的“礼赠”含义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老师并没有解释《木瓜》中互相“礼赠”的主人公,也没有解释“礼赠”的目的,更没有解释为何“投木”要“报琼”,这就给后世的“学生们”,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诗经名物图》中的“李”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以下3种。第一种,结好说“班长”毛亨(汉代《毛诗》的编注者)率先发表了个人意见,《毛诗序》中说《木瓜》是“美齐桓公也”,认为“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所以“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先秦时期,有一个卫国遭遇了“狄人”犯境,幸好有齐人的帮助,才免去了败亡的命运,所以卫人就写了一首诗歌,来表达和赞颂齐人的恩惠。按照这种说法,“木瓜”“琼瑶”就并不是实指某件东西,而是一种两国交好的象征。后世认同这种说法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在唐代,很多儒学家就是按照这种解释去理解《木瓜》的,比如孔颖达在《诗经正义》中,就进一步阐释,认为《木瓜》是“言欲厚报之,时实不能报也,心所欲耳,经三章皆欲报之辞”等等。《诗经名物图》中的“木瓜树”第二种,男女赠答说宋朝的时候,文人非常多,他们还喜欢“上价值”,研究解释《诗经》时,开辟出了很多新观点新境界,有蔡卞的“厚报说”,认为“琼瑶”价值高于“木瓜”,所以《木瓜》是一种“以大报小”的德行。又有黄櫄的“讽刺说”等等,其中以“学习委员”朱熹的“男女赠答说”最为振聋发聩。朱熹在研读诗经时,经常和《毛诗序》唱对台戏,否定了前人很多观点,而在研读《木瓜》时,他更是认为这是一首描写恋爱定情的诗歌。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现今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木瓜》是一首爱恋诗。按照朱熹的解读,木瓜和琼瑶应该是定情信物。第三种:朋友赠礼说元明清时期,对《木瓜》主旨的探讨更加多样化,其中较为新颖的是以姚际恒为代表的“朋友赠礼说”,认为这就是一首普通朋友互相赠礼的诗歌。至于对木瓜和琼瑶的解读,有说琼瑶重于木瓜,有说两者不能用普通价值来衡量,如果论“情谊”,分量是一样的,和出自《诗经·大雅·抑》的“投桃报李”没有差别。《抑》节选其实,不管是朴素理解,还是上价值的理解,“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瑶”中所包含的“礼”,都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我们的文化中。可能正是因为各种争议,这句话才能被人们应用在各个地方。朋友赠礼可以用,恋人定情可以用,感谢报恩可以用,甚至两国交好也可以用。你觉得“投木报琼”的原意是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kcc.com/lzzz/1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