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诊断 > 视点中学语文工作坊俞发亮工作室对学员
视点中学语文工作坊俞发亮工作室对学员
导师对学员的课题指导
《聋校小学语文教材整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许瑞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行的聋校小学语文教材是年由全日制聋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写,年出版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时隔近20年,其内容单一陈旧,知识面狭窄,有些内容离现实生活十分遥远,聋生觉得索然无味,学习兴趣低下;这套教材版本旧,图片及印刷水平停留在多年以前,不如普校教材般鲜艳,明亮,吸引眼球;聋校语文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更是少之又少,老师们备课时缺乏丰富的资源,没有配套的练习题库参照,没有相应的多媒体资源借鉴,老师们备课的难度增加了不少,每道练习题,每张PPT都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备课效率低。
正因为如此,国内各聋校纷纷开始尝试使用普校小学语文教材。我校也于年尝试使用普校小学语文教材。可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普校语文教材的内容多,信息量大,难度高。这和聋校教材的单一、知识量小、知识点系统罗列迥然不同。普校教材显然不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学年第二学期,在小学部的老师们的要求下,我校小学部又回到聋校语文教材了。目前处于边批判,边使用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整合出一套真正适合聋生学习的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聋校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还相对滞后,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开始进行初探(如:山东省平度市特教中心和安徽省宿州聋人学校等),尚未探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厦门特校作为特区的窗口,更不应该落后于别的省市,应积极研究适合聋生学习的语文校本教材。
(一)理论意义
1.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可弥补聋生认知的缺陷。
2.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是对聋校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3.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可使聋校的个别化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
4.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极大调动了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5.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是对新课改精神的诠释。
(二)实践意义
1.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整合,可以弥补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的不足。
2.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整合,有利于形成学校的语文教学特色,满足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整合,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4.聋校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整合,有利于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正满足聋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聋校:是以听力完全丧失或着有残余听力的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学校。
小学语文:指一年级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
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或差异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本课题编写年出版的聋校全日制教材辅助材料的价值在于更好地服务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下的语言发展,提高聋校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聋校新课程改革起到铺垫作用。
课题的主要观点是:
1.改进现有聋校小学语文教材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现状。
2.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聋生书面语的发展。
3.加强聋生语言沟通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4.培养聋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5.补偿聋生书面缺陷,提高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理论依据:
围绕着课题的主要观点,我们在课题操作过程中以聋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准绳,以聋生心理、情感、语言发展为依据,遵循着聋生经验性、全面性、科学性、开放性原则补充聋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辅助训练材料,为聋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更加顺利迎接全国聋校新课程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并为开辟聋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新“园地”做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语文教学,什么又是聋校语文教学以及聋校语文教学的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聋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培养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聋校语文课程性质的特点既要体现普校语文的共性,也要体现聋校语文的特性:共性暨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特性暨补偿性、发展性。《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按照聋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潜能,补偿语言缺陷等聋生自身发展规律制定,突出聋生的补偿性和发展性。
在明确普校、聋校的新课程标准后,清楚聋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其补偿性、发展性,针对课题主要观点我们在材料整合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根据聋生生活经验进行编辑整理。经验对聋生来讲是非常宝贵的,有了直接经验聋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文本内容来源聋生的生活经验,在聋生学习文本的时候,来自大脑生活经验的信息就会进行汇集,并对文本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以及相应的言语训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和语境,这样就能够更好有利于聋生掌握正常的语序。
因为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聋生的感知活动、记忆活动、言语活动、思维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聋生在感知活动方面,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和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较小的作用;听力损失限制了聋生感知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在记忆活动方面聋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而对语音语调及文字材料记忆则要困难得多;手语记忆是聋生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言语活动方面主要是聋生言语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先口语,后书面语是健全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聋生因为缺少听觉帮助,他们没能适时形成口语,一般要到入学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就造成了口语和书面语一起学的特点;聋生在感受口语的过程中,还要使用看话的方式,这使聋生在接受信息方面就要打个很大的折扣;对于重听聋生来讲在学习口语的时候,手语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要防止“以手代口”,所以书面语是聋生与社会沟通的工具;聋生思维活动主要体现在其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较长时间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聋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过渡性。
基于以上聋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结合即将展开的聋校新课程改革,本课题组从语法与句式训练的整合,阅读教材的整合,写作教材的整合,口语交际教材的整合,综合实践教材的整合五个方面编写现有聋校语文教材的课后辅助材料的校本教学用书。同时针对本课题的“改进现有聋校小学语文教材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现状;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聋生书面语的发展;加强聋生语言沟通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培养聋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补偿聋生书面缺陷,提高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五个主要观点,课题组成员遵循聋生成长规律,遵循科学发展观,遵循新课程改革突出对聋生的补偿、发展性特点,进行本课题材料的编写。例如:在语法与句式训练的整合材料中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要有利于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所有训练都围绕着促进聋生书面语地发展进行编辑;在阅读教材的整合编写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尽量贴近聋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就能够让聋生更好的积累词汇、句子,并能够和文本形成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聋生的情感;再如从作文教材的整合到口语交际教材的整合再到综合实践材料的编写,我们充分挖掘聋生的言语的潜能,强化其沟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还通过书面语的训练补偿聋生的缺陷,提高聋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本套教学辅助材料从内容的选取、插图的配置、层次的递进、情感态度的积极性等方面克服了聋生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脱节,语言实践机会和时间少,极易回生和遗忘等因素。经过本校小学阶段聋生的试用,为聋生更好的夯实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起到了较大作用。在今后地进一步实践中我们还将不断地改进本套辅助教学材料,使之能够更好地扬长补短,更好地为聋生的学习服务。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遵循以下观点:1、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每一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通过参与、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2、科学性原则。精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同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性的评价。3、开放性原则。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资源内容更加广阔,特别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开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较充分地思考、讨论,以激发其思维和创造性。4、整合原则。即:整合教学素材,深化教学内容。教材虽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块学习的土壤,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作为教师就应把教材作为教学素材去看待,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来走进我们的实际生活,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需要迈近,达到走出教材、深化教材、跳出教材的目标,从而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整合教学素材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四方面:①考虑学科内容及特点。②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