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诊断 > 弹了20年琵琶,耳朵聋了,工作还要继续我
弹了20年琵琶,耳朵聋了,工作还要继续我
医馆君34岁的“旺仔”求助:我是越剧团乐队的,弹了20年琵琶,现在有噪音性耳聋,非常苦闷,医生叫我离开这个环境,但这是我的生存之道,没办法。
图文无关,来自网络
旺仔的故事旺仔是嵊州越剧团的成员,负责剧团里琵琶演奏,他已经弹了20年琵琶了,每年的演出很多,要演多天,每天要演两场。
每次演出的时候,他和乐团其他成员们都要坐在扩音器的旁边,几个小时下来,大功率扩音器一直在耳边不断发声,还有敲锣的,也都站在旁边。
四年前,旺仔慢慢发现自己的耳朵不对劲了,“觉得耳朵里闷闷的,别人和我说话,好像站在远处一样。”
时间久了,症状慢慢加重,“别人说话都听不太清了。”
上个月,医院,医生告诉他,这是噪音性耳聋,治不好,不过要减轻症状也不难,就是离开噪音环境。
可这对旺仔来说,是最难的事情,“20年只会一个手艺,换工作哪有这么简单。”
他开始遵照医生的嘱咐,每次演奏的时候带上耳塞,吃些针对症状的药,可这些方法只能减轻症状,治不好病。
他发现了另外一位“病友”,转行之后耳朵好很多了。想要耳朵好起来,只能转行吗?医馆君也帮旺仔咨询了“名医在浙里”专家库成员、浙大一院耳鼻喉科副主任、耳科组组长徐亚萍。
徐医生说:
“如果确实是噪音性耳聋,只能离开噪音环境,才能防止进一步恶化。也就是说,得了这个毛病,就治不好了。
为什么呢?
关于噪声性耳聋的形成机制,国内外有很多学说,包括耳蜗结构的改变、中枢听觉系统改变等等。噪声会引起耳内毛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比如损害耳蜗微循环导致耳蜗缺血、缺氧,噪声也会影响耳蜗细胞的代谢活动。“所以,目前对噪声性耳聋的治疗,也主要从改善内耳血流、恢复细胞内钙离子平衡等手段,部分地降低噪声引起的内耳毛细胞死亡,从而帮助噪声性耳聋的恢复。”徐亚萍说,目前用于防治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药物,主要是神经营养剂、血管调节剂、抗氧化剂等。
徐医生还说:
“噪声性耳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有些人更易感,是因为有这个基因。那普通人该怎么对付它?
还是那句老话,只能以预防为主,比如控制噪声的来源、减少噪声接触时间、个人防护、定期检测听力、早期发现有听力损伤及处理等。
耳塞的选择也有讲究,有专门为防护噪声危害设计的护耳器,它的声学性能和舒适性都有充分考虑。不过,从医学角度看,为身体健康考虑,旺仔似乎只有一个选择了——换一份工作。
来源:钱江晚报
编辑/制作:医馆君
白癜风医院好不好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