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预防 > 名师频道陈淮高真我新我大我
名师频道陈淮高真我新我大我
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有言:“在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传统教育如此,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作文技法讲解中,学生学会了八股程式;在作文要求的束缚下,学生学会了亦步亦趋。许多考生只是将高考作文当做一道大分值的题目来回答,扣住了立意,罗列了材料,凑足了字数,却迷失了自我,成了“失血的矫饰”,作文得分自然不会高。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均将思想内容上的“个性”展示作为高分作文的核心要素。强调写作个性的“主体性”体验指导策略,强调写作生成的过程既是写作主体对外在客观的审美把握,同时也是主体心灵的审美创造,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强调进入写作主体的“内宇宙”,寻觅创作的心理脉络。写作是“双重转化”的活动:作者先将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然后将自己的认识转化成文字。因此,作文应当生发“自己的认识”,写出“自己的文字”。根据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经验,笔者发现高分作文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笔者认为,培养“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一、聚焦真我,凸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表达明确提出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每个人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新的“剧情”,别人无法复制。自我生活总是与众不同且唯一的。但高考作文“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现象仍比比皆是,根本原因是考生对自我生活的漠视,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缺少波澜起伏的“剧情”,于是就胡编乱造,或抄袭套作,丢弃了自我。一篇不能靠真情实感打动自己的作文是绝不可能真正打动阅卷老师的。其实,写作文就是要挖掘平淡中的“小波澜”,乏味中的“小味道”。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景,没有极喜极悲的大情境,但“平中见奇”“淡而有味”。且看年江苏高分作文《青春的那些事》的片段:
“丁丁零……”下课铃响了。
“快快快,快跑,去厕所抢位子。”不知道是谁大嗓门喊了这一声。对她真是无语。可是她说得也对,因为你不早去,就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回班。
“好想把她们都给变没有,看谁还和我抢位子。”小雅愤愤地说,“每次去厕所,都要等好长时间,等得我头发都白了好几根。”
“哈哈哈……”我们班里的人听到了都很无语地笑了。然后,我到小雅面前,说:“来,给姐姐看看,你头发白了多少根了,来,我数数看。”
江苏作文评分标准中,要求一类卷“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真实感”无须赘言,“亲切感”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叙写能反映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自然亲切的镜头;二指考生的叙写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使人读之有亲切感。高中学生大多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有限,阅读面较窄的考生运用写作素材时常常捉襟见肘,该片段呈现的是班级小社会的“众生百态”,锁定率真的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态、动作、对话都是真实生活情境的艺术再现。这样的生活场景不是舞台剧,而是展现了“我”或周围人最随性自然的一面。
写作备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展示具有“野趣”的生活情境与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1.“原生态”描写。
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散点式”记叙文,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生活圈里带有生活情调的“乡野”礼俗、“市井”画面以及自然状态下的人情世态,用鲜活的生命,鲜亮的人生展现真我生活、真我生态。如这样一个习作片段:
今天早上睡过了头,早饭没赶上,肚子这会儿已“抗议”了半天。放学铃响起,我就和一帮“饿死鬼”比赛着跑向食堂,终抢得“头彩”。
“呃——”才吞两口,我竟打起了饱嗝,而且越控制越打得厉害。
“呃——”同桌也打起了饱嗝,我正要“幸灾乐祸”,他竟笑得前俯后仰,原来他在耍我,我气不打一处来,可越急越打个不停。等我好些了,他已经跑得没影了,不过还有些人性,我的那份菜他都没动。
这一片段,从看似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中挖掘出一些个性的“野趣”,读来耐人寻味。
2.“典型性”刻画。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聚焦式”记叙文,可以围绕带有一定故事情境,在矛盾、纠结、冲突的基础上抓住最能展现人物特质的细节来刻画。如这样一个习作片段:
记得去年这段时间也是这样的鬼天气,咱村的水泵撅起屁股已经喝不到一点水。结果水稻欠收,逼得大伙儿都改种了其它庄稼,而只有王伯还倔着种水稻。今天,他愤愤地来到了这两亩责任田里,他眉宇间拧起的疙瘩、古铜色的脸上起伏的皱纹在强光的映射下显得格外清晰。他叉着腰,静静地凝望着脚下这块地,原先田里的水很足,现在却只残存着小道道,每颗稻秧之间都像蛇一样盘曲的裂纹将它们隔开,稻子无力地耷拉着脑袋。过几天,稻子就该扬花了,再没有水,今年又只能收秕稻了。
小作者抓住村里大旱背景下的环境、人物中的典型细节进行渲染铺排,生活味浓,语言极富张力。
二、探索新我,寻求“一水深澄苍玉远”的深刻
各地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立意均强调“独到深刻”。“真我”呈现的是原汁原味、与众不同、形象生动,要想成为一类作文,考生除了形象生动还需向纵深挖掘,用独到的视角呈现更为独特而深刻的“新我”,从而使“我”的感触领悟能够脱胎换骨,呈现熠熠生辉的崭新自我。如文瑞的散文《黑白苏州》从色彩的独特视角来刻画古城苏州的文化个性,展示“新我”的发现与思考。下面是年江苏高分作文《青春万岁》的片段: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老妈有些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考场作文,绝大多数考生都写自己以及同龄人的故事,该考生则是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父母的身上,写中年人的青春,更有考生写老年人的青春,并在此基础上生发“青春不是豆蔻年华,而是青春的心,十八岁可能暮气沉沉,八十岁可以朝气蓬勃”的深刻感概,真可谓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写作备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自我”独特的视角将写作引向深入,将立意推向纵深。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