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常识 > 七年磨一剑nbsp圆我中医梦

七年磨一剑nbsp圆我中医梦



古医学研习会第25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获

作者/熊广华;编辑/高佳华

导读:熊广华是小编亦师亦友的同班同学,他非常热爱中医,学习努力,也很有勇气与魄力去拜访民间中医,故毕业后中医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同学。自从年组建了古中医学社,小编从小熊身上学到了太多东西,也通过他深入接触了任之堂与李辛老师,由此自身的中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小编也见证了小熊的成长,中医思想日益成熟、性格日益淡泊圆融,正应了他所说,真正走进了中医的世界,它会融入你的血脉,改变你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文讲述了熊广华的学医从师经历、医学思想、临证经验等,大家读后定会有所感触与启发,中医学子或可有所借鉴!

(一)蓦然回首

青春最美好的七年,如梦似幻,不知不觉,已悄然而逝。蓦然回首,寒暑住来,生长收藏,时间的步伐,见证了我成长的轨迹。

二十岁那一年那一天,正巧生日,怀着对大学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独自一人,踏上北国的列车。冥冥之中,选择了北中医,挑选了中医临床学专业,开始了自己的中医学习之旅。初识中医基础理论,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看似厚重而深奥,学之似懂非懂;中药方剂,来得较为实际,如排兵布阵,虽可变化莫测,却有兵法有循;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整体调治,甚是巧妙,然辨证之法众多,难以取舍,常有无所适从之感;随后,中医四大经典,一起灌输,内容精彩丰富,却难以一时消化,待后细嚼慢咽。以上中医课程,学之下来,不知不觉,渐与性格相合,遂随心性,潜心研之。然中医为性命之学,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乎临床,故于学习理论之时,从大二开始便先后跟随多位老师临证体会。跟诊2年余,对中医学若有所得,然待自己真正稍有临床,却有茫然之感,时常不知从何辨证。

后开始接触民间中医学,私塾了诸多民间中医思想,并有幸得到著名传统中医师-任之堂主余师点拨,跟随其学习道医思想及传统脉法,同时感悟自然与生活,逐渐认识到一气、阴阳、五行的重要性,并运用其指导临床,于中医上渐渐明朗,遂悟出:道法自然乃中医思想之源泉,气机升降出入为中医之灵魂。感恩余师,其医学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坚定了我以传统中医为终身事业的信念。后又遇明师—李辛医师,其提倡并实践的古典中医思维,加深了我对传统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让我受益匪浅。大学里的后三年,一直跟随着我的研究生导师—医院李怡教授临床学习。导师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谦和而大气,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让我们学生深深敬仰并引起自豪。跟随导师学习体会到的不单是那份德艺双馨,更有如何做人之大学问、大境界。

研究生阶段,有幸和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古中医学社,以传统中医为核心,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收获,共同成长,这是非常美好、充满意义的一段时光。大学最后一学年,有幸在志宏老师的推荐下,于北京一个医馆开始独立坐诊。看病时,自己注重“三治合一”,一者药物治,一者环境治,一者精神治。环境治者,根据患者状态,指出其不恰当的饮食起居及生活观念,引导其树立正知正见。佛家有言:因缘相合则得果。于治病言,果即为病症,生病时表现出的状态;因即为外因,如着凉、食冷、熬夜、生气等,是发病诱因而非必要条件;缘即为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必要条件,是生病所必须的环境,如长期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长久贮存的不平心态(怨恨、恼怒、紧张、担心害怕等)。精神治者,依据患者精神状态,予以心理疏导、精神调摄。如今,物质生活一代比一代丰富,而烦恼却一代比一代痛苦,疾病却一代比一代复杂,根源何在?心情虽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真正起作用。人为万物之灵,你的心最灵,很多疾病的内因均源于心。人有禀性五毒:怨、恨、恼、怒、烦,存在于心,不但难受,还会招病,等于是自服毒药,需远离之。患者,“患”也,心总往上窜,整体担心、着急、生气、激动……,请记住,心平方能健康,宁静方能致远;慧者,“慧”也,下边一个心灵的心,上边加个扫帚反向清扫,请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学着时常清理自己的心灵垃圾,及时打扫那些不平的情绪,多输入一些良性程序;福者,“福”也,一件衣服、一口田,够吃、够穿就得。请记住,知足者,方能常乐。幸福是你内心的感觉,非物质的富有,与其用外物换来短暂的“幸福”,不如练就一颗安详知足之心。

独立坐诊的日子虽不长,却收获很大,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中医临证能力得到了一定锻炼和提高,更为将来深入中医临床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七年走过。感谢命运之安排,感恩有缘人之相助,让自己接触中医、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继而实践中医、爱上中医,并立志以传统中医为终身奋斗之事业。吾之愿:在现实社会中,当一名较为理想的传统中医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行,白天临证教学,夜间读书思考,终日修心悟道!

(二)学习中医管窥之见

学好传统中医,需要一颗清静之心。《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德经》云:至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方能内观,方能内证,故可明心见理,故能明心见性,此等境界,非同一般,虽难以至,吾心向往之。

于传统中医,学院所学是基础,但却十分有限。应走出学校,深入民间,中医之根始终在民间。民间有许多修行颇高的明医,只要有心,缘至,自能得其指导而渐渐开悟。

学好中医有两条路:一是内在训练,一是读经典、做临床。内在训练,比如静坐、站桩、太极、接触自然,乃至传统的琴棋书画,这些都能培养并增强我们的直观感受力。古人是在上观天、下察地、中通人事基础上,建立了传统中医思维体系,所以非常注重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对人之精气神的把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感生活之理,悟自然大道,道法自然,医道尤是。古典中医与现代医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生命无形部分的研究。而“神气”这些无形的东西,肉眼不能看见,只能通过心内去感受,而一旦自身有了觉受,才能读懂古代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和先哲们在精神层次进行交流。想要成为一名拥有直观把握能力的传统好中医,这种内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我们中医学子,或者我们的中医教育,缺乏的正是这种内在训练和培养。

读经典,是和古人的思想进行交流,感受古人对人整体的把握之道,通过经典的反复熏陶,古人的信息和能量就会在无形中传递给我们,加之我们在临床上反复的锤炼和运用,不知不觉,临证思维就提升上去了。

中医不仅有理论的一面,更应注重临床实践,学好中医,需要早临床、多临床,珍惜你每一次实战的机会。于临床,顺势、得机、合度,此三点为临证活法,非临证不可知,非临证不可悟,非临证不能得。

学习中医临证,“辨证论治”这一思想故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大格局意识。见到一个病人,要对其整体状态有较为清晰明朗的把握,其精、气、神如何,其正气虚实开阖之势如何,其正邪交争之态又当如何……对于某一病证的思考,切勿陷入“点对点”的思维。我们在学校被灌输了太多的概念性的东西,教科书倾向于教我们如何认识病态的类别点,如肝阳上亢、心脾两虚、肾虚等等,脏腑功能居于首位。比如一个入睡困难的症状,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热扰心神?肝血不足?心脾两虚?这些都是“点对点”的思维,缺乏一种最直接的整体认识。入睡难首先是阳不入阴,一气不能敛藏,这才是“点对面”的思维。又如出汗一症状,表虚自汗?热迫津出?这也是“点对点”的思维,出汗一症,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气开泄太过、气浮散于外还是气的敛藏固涩之力不足,还是表明里气能达表、有外出之势。我们太缺乏这种“点对面”的整体思维观,而这恰恰是古典中医思维的核心。

守常。健康与疾病,无非两方面,即常与失常。常是不变,失常则千变万化。我们不要过多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是多少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kcc.com/lzcs/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