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聋症 > 聋症诊断 > 一个人的成熟得益于思想躁动
一个人的成熟得益于思想躁动
人们会走向成熟,在步入成熟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思想躁动,甚至会彷徨、无奈,会冒进,触犯规则。但不管怎样,思想的躁动会为成熟奠定基础。
人们从小就要接受道德的限制,要受到社会各种规则的约束。小时候不懂事,可以触犯一些规则,只要无关紧要,就没大人计较。毕竟,人们认识世界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谁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都会经历幼稚的阶段,也都会由幼稚走向成熟。没必要笑话小孩子幼稚,谁要是笑话小孩子幼稚,就证明谁幼稚。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慢慢接触社会,会看到很多好的现象和坏的现象,自己做出判断。当然,他们会产生思想斗争,尤其是看到坏现象的时候,和自己的认知相违背,也和自己受到的教育不相符,就要产生一定的思想斗争。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需要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要是弄不懂,就会想办法弄懂。甚至一部分孩子看到打架、骂人等坏现象的时候,不能接受,产生心理反应,吓得两腿打颤,想要逃走。还有的感觉恶心,也得逃离现场。他们对这些坏现象产生心理反应,由心理反应诱发生理反应,进而产生一定的不适应症状。就像现在网络统计看自媒体作品的反应一样,读者或观众产生不适,就要对那些文章或视频封禁,不然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但究竟是怎样的不适,有没有克服,就不是人们能够明白的了。
毫无疑问,没有经过思想躁动,就不会有成熟。只是读书,可以长知识,开阔视野,但并不一定能够成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看到很多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才会逐渐走向成熟。虽然这种论调有种经验哲学的意思,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古代书生们寒窗苦读多年,一旦开窍,就会终生受用。小时候背诵的“四书五经”,虽然不懂什么意思,可是到了十几岁,突然明白了,也就会写文章了。所有背诵的东西一通百通,甚至出口成章,当然要想参加科举考试,还要琢磨主考官的心思,琢磨出题的套路以及作文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说,书生做文章的成熟来源于孩子时期的苦读,来源于背诵和解释,在源于思想的躁动。
在经过艰难困苦的思想斗争之后,才会做出一定的选择。鲁迅在仙台学医回来之后,住在绍兴会馆里,整天抄古碑,不知道如何救国。后来有了钱玄同的劝说,他才打算“呐喊”一声,带领人们摧毁“铁屋子”,到光明的境地去。他经过了复杂的思想躁动,才做出了改变,写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很多革命青年也是如此,经过思想躁动之后,毅然决然和封建家族断绝关系,走上革命的道路。当然,思想的躁动并非只是迎合时代的潮流,在文革时期,很多青年都成了红卫兵,迎合时代的潮流,感受了时代思想的躁动,自己的思想却是一片空白,被时代潮流推着走,就不算是成熟,而是被指挥,被推动,被同化,被愚弄。
思想的躁动是复杂的,可能会让一个人消沉,也可能会让一个人振作起来。鲁迅说得好:“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沉默就是所谓的思想躁动。现在的一些青年受到资本的影响,喜欢享乐主义思想,同时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管挣多少钱,都要消费,甚至透支消费,啃老消费,毫无廉耻感,也没有什么进取心。当然,也有一些青年有理想,有奋斗的实际行动,不被资本影响,在挣钱的同时专注于世界观的构建,专注于精神世界的构建,算是有理想有志气的一代青年。不过,这样的青年比较少,大多都是喜欢消费却不喜欢努力挣钱的青年。或许,资本的影响力太大了,抑或许大多数青年在经历思想躁动期之后,真的看透了资本的伎俩,就不愿意与之合作,不愿意受到支配了。
就像人们批评一个网红说的话一样,努力工作就一定会挣很多钱吗?当然不会,努力工作可能会挣钱,但并不一定挣很多钱。就像扫大街的人,再努力也挣不了多少钱,又像车间流水线旁的工人,再努力也不会让工资翻一倍。人的劳动是有限度的,并不能无限快速,也不能无限延长时间。人们经历社会实践之后,会思考这个社会,会产生思想躁动,甚至会怀疑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属性。要是看到太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自己改变不了,就会慢慢习惯,时间长了,就见怪不怪了,以为不公平和不公正才是正常,才是公平和公正,而原来认为的公平和公正反而成了不公平不公正。
如此的思想躁动,显然受了资本和权力的影响,但人会走向成熟,不管是不是秉持公平与公正之心,但只要适应了社会,认清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就算是成熟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思想的躁动产生了,才会具备成熟的先决条件,也是必备阶段。人们遇到思想躁动阶段之后,不要慌张,多读书,多分析,就会理出逻辑线索,看到世界的真相,也就变得成熟了。